画卷·中国 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
本帖最后由 Season 于 2013-3-4 10:01 编辑从第一站小七孔出来,顶风冒雨,在蜿蜒的盘山道上一路疾驰,于当晚路灯初亮时终于赶到苗寨。 虽没有灯火辉煌的夜景,但伴着绵绵细雨,听着脚下涓涓溪水声,感受着大自然的淳朴气息,感觉很亲切!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在清朝咸丰年间(1729年)西江千户苗寨有600多户,据2005年的最新统计,西江千户苗寨现共有住户1288户,人口近6000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 1982年,西江被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全省首期村镇保护和建设项目5个重点民族村镇之一,2005年11月“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在此挂牌,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
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观景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资料。
苗族的吊脚楼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这种建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具有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但具有较好的美学和建筑学价值,而且还是苗族传统文化重要的承载者。
本帖最后由 Season 于 2013-3-4 10:03 编辑
本帖最后由 Season 于 2013-3-4 10:07 编辑
风雨桥
除了吊脚楼外,风雨桥也是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
目前,西江千户苗寨已有苗家乐100余家,备有很好的吃住条件,完全满足客人的要求。当地旅店的床要求只能一人一床,价格还算便宜。当地的米酒十分好喝,喝酒还可以请当地“歌手”唱歌助兴,价格在30元/位歌手。可以体验到很淳朴的少数民族文化。本地方民风纯朴,视风尘女子为灾星,外地游客可以随身携带,不可开口询问,否则被驱逐出境。切切! 旅游商品店铺30余家,已经开发出的旅游商品主要有银饰系列、苗族服装、刺绣系列等。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纪念品的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
西江千户苗寨属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为一断层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在谷底蜿蜒穿寨而过。谷地两侧山地并不对称,相对高度达数百米。西南侧山高坡陡,宛若一道高大的屏风,护卫着千户苗寨千百年来宁静的田园生活;东北侧的山地则舒缓得多,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顺着地势的起伏呈现出多样的变化。
西江千户苗寨四周的山地上,森林植被保存较好,尤其是苗寨西南部的山坡上,尚保留着大片的乔木林。苗寨内的也东、羊排、南桂等自然村寨内零星分布着小片的枫树林,呈现出苗族居民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相对封闭的地形条件、和谐安宁的苗寨、清澈诱人的白水河、茂盛的植被覆盖、成片的梯田景观,构成了一幅优美的苗岭山水田园风光,极具旅游美学和开发价值.
好地方,就是长途奔袭太累,节假日嘛人山人海,平时去时间不宽裕:Q 看起来好潮湿啊 心中的念想。。。 有时间去体验下苗家的风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