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勃拉邦 传统的古都
琅勃拉邦,地处群山环抱的谷地,湄公河贴城流过。 琅勃拉邦,老挝的千年王都, 几处景点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老挝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也是我们这趟行程中最重要一站。琅勃拉邦,没有让人期待大美的绝色美景,假若是揣着一颗唯艳是遇的心,又或者张着饕餮之口而来,那么您还是别去琅勃拉邦。
在老挝逗留的这些天经过的数座大城,如果将老挝的城市比作人的话,万象如同朝气蓬勃的青年人,万荣仿佛充满活力的孩童,但琅勃拉邦无疑是个中暧昧的例外,她时而超脱肃穆,又时而世俗和蔼,令你总想一探究竟,不愿离开。
琅勃拉邦,这个背倚苍山的佛国古城并不大,租上一辆自行车花上半天的时间就能将她转上一圈。你就会发现满城尽是两层居多的法式建筑,并而夹杂着密密的寺庙。这里没有工厂,没有高楼,甚至没有红绿灯,当然街上也就见不到警察,在这里让人真实地感受得到社会的和谐。要想对一座城有一个了解,除了参观这一座城的历史馆,除了走街窜巷之外,还有就是找上城中的最高处,俯视全城,城中容貌尽收眼中。观看琅勃拉邦城貌最好的地方,就是普西山。
普西山并不大,也并不高,是一座海拔500米的岩石山,位于琅勃拉邦市中心。站在山顶,可以清晰地看见南坎河缓缓汇入湄公河,流水迢迢 ,山顶之上有金色顶尖的普西塔,山麓有王宫。登上普西山,才发现山顶的“寸地”上早已聚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四顾而望,只见市区屋舍俨然,街道整齐划一,墨绿的椰树淹没了砖红的洋楼屋顶,洋溢着独特的热带风情。这里的建筑物古朴别致,民风淳厚自然,社会安定和睦,同那些喧嚣的现代都市相比,琅勃拉邦市像是一个世外仙境。每一个到过琅勃拉邦的人,都不能不叹服当地人生活的安逸和恬静。近年来,随着老挝的对外开放,许多欧美游客专程来此地避署消夏,度假休闲。走在街上,随处可见身穿当地产的纱笼、再趿一双拖鞋的女子和着装休闲的男子满街游走,似乎在寻找历史留下的痕迹,又像为自己找些灵感。恍惚间好象来到玛格丽特·杜拉斯笔下的法属殖民地越南,甜蜜而有些伤感。
我相信到过琅勃拉邦 的人,他们也必定上过这座普西山,他们都为着城边上那条湄公河的落而来,因而普西山也成为全球观看日落最为热门的地方之一。随着湄公河上那一轮黄日漫漫西沉,金色温暖的斜晖仿佛有被赐上魔力,刹那间充盈与每个人的心胸,无声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相互彬彬有礼地谦让着,分享着古老怀旧之地。再看如血的残阳逐渐隐没在层峦叠嶂的群山背后,为蜿蜒的湄公河水划下一道殷红灿烂的光彩。连日来的旅途疲倦都不算什么了,只剩下淡淡的恬适。所有人尽管肤色不同、语言各异,却都不愿打破宁静,相互依偎,消受属于心灵的时刻。
老挝是个佛教国家,对他们而言,佛寺不仅是宗教活动场地,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对不大的琅勃拉邦城来说,拥有香通寺、迈佛寺和维春寺等东南亚名寺,居民虔诚地信仰小乘佛教 ,是名副其实的佛都。 寺庙的僧人也严格地遵循佛教教义,每天清晨出寺庙化斋是他们其中的一项修行。在每天清晨六点前后,主街的两旁就已经坐满了等待布施的本地居民,他们相信这种施舍对他们的未来至关重要,这传统从开邦立国就此一直坚持到今天。
穿着袈裟的僧侣们,赤着脚就此踏着清晨的光影从遍布在朗邦内鳞次栉比的大小寺庙中结队鱼贯而出,人们安静下来,停止耳语,双手合什。这些身着传统各色碎花花布裙子的女人,或一些老少,身前放着装有新鲜糯米饭或者当地传统食物的竹篮或金属器皿。待僧侣经过身前,便将准备好的食物放入僧侣斜跨的铜钵中,一切都宁静而有序。只可惜随着老挝旅游热的兴起,越来越多游客来到这一个千年古都,化缘这项传统也就成为游客们猎奇的内容之一,他们往往聚集在夜市大街的十字路口,每当一队僧侣走来,围哄嘻笑也就随则出现。当然,你想耳根清静纯粹只为拍图的话,也可选择上一些小街小巷。
在琅勃拉邦的短短两天中,我只想在古城内随意流浪,参观所到之处的所有寺庙。 琅勃拉邦的寺庙各有各的特色,自有自己的味道,一路细细品味之下,心里痒痒的,恨不得就此停下来好了。琅勃拉邦在1995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走在大街小巷,寺庙随处可见,街道两旁多是法国殖民时期的遗留建筑,这里有严格的开发和环境保护规定,所有建筑都不可以随意拆除、修缮或新建。这里的人们对于这样严苛的规定非常乐于接受,因为他们明白只有保护好家园才能给自己带来财富。
保护的不仅仅是一座寺庙,或者一个建筑,而是整整一个城市。老挝虽清贫,但却在坚守着这一份传统,这一种传统所得来的是这份道德精神。毕竟失去的,将无法复原,则使复原,也已经失去了那一份神髓。没有这份传统与最虔诚的信仰,再美的风景,最真的感情都会慢慢地被岁月掩埋。
如问我琅勃拉邦的感觉,我会说:她像是一个浅浅酒窝,替湄公河这位美女展露微微的笑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