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舞麒麟, 驱邪引福 相比起广东茂名市信宜、广州番禺沙湾、吴川梅录镇、珠海乾务的飘色来说,英德大湾的飘色并不出彩,英德大湾在元宵节这一晚出彩的是舞火麒麟。
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形状像鹿,头上有角,全身鳞甲,有尾,民间以其象征祥瑞,英德大湾的人们在元宵夜当晚舞动“火麒麟” 驱邪引福。 从艺联社的关馆长口中得知,舞火麒麟是英德大湾镇传统的民俗,有将近300年的历史,在每年的元宵夜举行,广东地区也就只得英德的大湾有舞火麒麟的。
麒麟是民间传说中的神兽,早在周代就与龙、凤、龟并称“四灵”且列“四灵”之首,是太平、吉祥的象征。传说中的麒麟“独角、鹿身、牛尾”,被赋予了十分优秀的品质。传说不知何时大湾出现了一种另人讨厌的怪兽,它体形与麒麟相似,特效别喜欢玩鞭炮,当听人们过年过节时所放的鞭炮声就出来,驱鸡逐狗,恐吓搔扰人们,为害四方,人们深受其害。因为这种像麒麟但更像个恶魔的怪兽喜欢玩鞭炮,人们就称之为“火麒麟”。后来,在一农历正月新年中给一个足以开山裂石的大鞭炮炸死者。从此,大湾的人们又过上了太平的年节,为了纪念太平祥和的日子来之不易、鼓励人们驱邪逐恶和匡扶正气、表扬勇敢者,于是每年的元宵夜会隆重举行“舞火麒麟”活动,时至今天,其中只是在文革期间隔断过。
“火麒麟”分为头尾两部份,均用竹枝扎好,再用多层素纸粘封严实,有口、耳、眼、和角,是独角麒麟,麒麟的眼睛安装上直流电灯,舞动起来,炯炯有神,虎虎生威,光芒四射。“火麒麟”头尾各由一人舞动。因为这种“麒麟”爱惹炮竹,常常惹得硝烟迷漫,火光闪闪,所以叫“火麒麟”。麒麟舞至谁家,谁家便用点燃的鞭炮掷之, 每家专职燃放鞭炮的人少则三五个,多则几十个不等,一起不停地把炮火掷向“麒麟”, 观众也跟着用点燃的鞭短向麒麟投掷。每家舞动的时间长达三四十分钟不等,因此“麒麟”过后,一些商铺门口的鞭炮纸在地上足足堆有四五十厘米厚。如此,从街头到街尾,一家一户舞过去,“麒麟”所舞到之处,皆一片火海烟浪 ,直至“火麒麟”被炮竹放到支离破碎,体无完肤时, 就叫“火麒麟”劏掉了。 大湾民俗:劏掉了“火麒麟”的人家是富足之家,麒麟被劏掉则是吉祥兴旺的体现。被 “麒麟”的少年干脆闲抱双手,任由四周的鞭炮往身上掷,竟安然无事。 故事归故事,民间民俗总有多少的传说,从而成形习俗,传说维系着习俗的长远流传。传说中那个恶魔般的“火麒麟”不可能复生,但用上用竹枝做架,用多层素纸粘封严实,模仿着传说中怪兽的模样也足以传神,特别是用上两支手电筒所做成的眼睛,在晚上放着淡蓝的光更显恶魔的冷漠。冷漠只是舞动在头上的纸扎“火麒麟”,在舞者们那**的上身下掩藏着一颗热情澎湃的心,面上洋溢出兴奋的表情。劏掉了的火麒麟或驱逐火麒麟的人就成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一定会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特别是鞭炮放得多就表示他富有、乐于为大众办事,是人们的大英雄,而那些年轻的英雄小伙子就成了当地姑娘们的爱慕对象。
舞麒麟者皆二八机灵少年,清一色短裤赤膊,毛巾裹头,嘴刁生菜(生财),耳塞棉球。 舞麒麟者头裹毛巾其主要是保护头发, 为避免炮竹硫磺味的熏呛因而嘴刁生菜以达滋润, 耳塞棉球目得就是为了保护好耳膜。他们上身赤膊,在火光闪闪、硝烟弥漫的鞭炮轰炸中奋力舞动麒麟,这种锻炼勇敢,鼓舞斗志,有着祈福消灾良好寓意。据了解,小镇里的男丁在达到适合的年龄之后,都会投入到舞手的队列,都经受过“炮火”的洗礼,如同一些少数民族的**礼般。舞 “火麒麟”在他们的心中是庄重又神圣的,如果达到年龄又因胆怯而不参加,那么就受到村民们的鄙视。
“火麒麟”是元宵夜的高潮,这时的大湾小镇,热闹非凡,烟花璀璨。粼粼焰火七彩绚丽,与天上的星星、月亮交相辉映,与车灯、街灯、饰灯、射灯、小孩佩带的荧光灯联成一片,将此小镇装扮成花的世界、灯的海洋。在现场,你能听到的就是持续的鞭炮声、锣鼓声,看到的就是人们的脸上都在挂满笑容。在这天晚上,小镇就像一个热闹的家,无论男女老幼,都沉醉在这激情绚丽的烟火中。元宵节,大湾镇,驿动的心,今夜无眠。 另据了解,目前大湾镇正在着手收集整理闹元宵有关资料,准备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这项传统的民俗活动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