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的更久,飘的更远。
2008年的正月十五,我受好友的邀请前往广东清远的英德县大湾镇拍摄大湾镇闹元宵的活动。
文明古邑英德,古称英州,早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英德境内已同时设立了浈阳、含匡两县,南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始名英德。现时英德下辖的浛洸镇,也就是以前的老行政中心,至今还保留着众多的老建筑,如始建于唐代的舍利塔、广州会馆等,而这次我所要到的大湾镇与浛洸镇相遥不远。
大湾镇的闹元宵活动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由南海商人传入,每年的活动都有主题。活动由醒狮队的群狮拜贺、醒狮采青以及武术队的功夫表演拉开序幕。随后登场亮相的大湾传统的花灯巡游,分别是吉祥花篮、三羊开泰、歌舞升平、丹凤朝阳、百业兴旺、莲花转灯以及鸳鸯戏水,代表了国泰民安、民富国强的美好寓意。在接下来的飘色欣赏环节中,能够欣赏到了宝莲灯、白蛇传、仙女渡江等彩车装扮。大湾飘色以其“神奇”、“飘逸”的特点独树一帜,台上的人物造型凌空而立,飘飘欲仙,令人叹为观止,从中也展现了大湾民间艺人精湛的制作工艺。
飘色,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广东。飘色是广东白话的称谓,意指在元宵节以装扮艳丽的彩旗队、彩车队、傩戏造型队和唢呐、歌舞、舞狮队、舞龙队等不同民间艺术形式组成的游街活动的统称。飄色是融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集木艺、铁艺、画艺、扎艺、布艺等于一身的古老的一項中國民间艺术,在不同地区有飘色、抬阁、彩擎、高抬、彩架、扎故事等各种名称。
飘色最大的亮点就是“色仔”、“色女”,他们装扮和演示的水平、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整个活动的水平,因此,每次不管是受邀出外巡游还是在乡村巡游,“色仔”、“色女”都精挑细选,并不是谁想当就能当。“色仔”、“色女”就是百里挑一的,年龄在7至9岁,容貌俊俏,精灵乖巧,还需有一定的表演天份。 孩子年龄大身形大,观赏性也更高,避免了孩子太小易出现哭闹或晃动等情况,一举多得。
飘色的核心是色梗的制作,色梗是支撑“色仔”、“色女”的支架,一般用钢枝制成,巧妙利用力学原理,做到“色台”重心力的平衡,以免翻台,并巧妙地安排好“色仔”、“色女”的艺术结构造形分布。 经精心挑选的小孩化浓妆后打扮成中国历史上的各式名人,例如孙悟空、包青天、关公、七仙女等等,让人感觉既精乖又可爱。他们就或站或坐在经过装饰的色梗潜藏在上面,保持一个姿势和动作不变,尽展凌空之美。
关于广东的“飘色”已经被多个地方列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它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不管怎样,这种民间的传统文化能让人们了解历史,增进节日气氛,无论是纯粹的保护,还是市场化产业化的运作,都是想这种艺术发扬光大,让它为更多的市民服务。现在,有就更多的文化工作者、民间艺人和热心人士投入了这项事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期待“飘色”能飘的更久,飘的更远。
|